1. 技術總覽與定位

NeurVi 音頻技術是一套融合腦科學、非線性動力學與聲頻模組設計的智慧神經介面系統,透過非侵入式音頻刺激幫助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神經節律優化、壓力緩解、睡眠品質支持與腦健康促進。技術本身已獲得台灣、日本、中國、美國等多國專利,並獲多篇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佐證其機制與應用潛力。
neurvi

2. 設計理念:大腦節律優化架構

NeurVi 強調以「大腦節律優化」為核心理念,設計出三層聲頻模組技術架構:
  1. 神經回饋輸入機制(Neurofeedback-Informed Input)
  2. 腦動力音頻模組(Dynamic Audio Engine)
  3. 多頻段共振響應模擬(Multi-band Resonance Response)
其設計理念來自於腦神經可塑性與節律重建理論,專注於輔助性神經節律優化而非臨床治療用途。

3. 技術應用流程

NeurVi 應用包含以下四個步驟:
➊ 神經狀態分析:採用 EEG、HRV 或問卷資料建立神經節律輪廓
➋ 音頻模組啟用:依據目標(放鬆、專注、入睡)套用對應頻段模組
➌ 神經同步引導:透過 40Hz、α/γ 頻段與非線性交錯模組誘導大腦進入協同狀態
➍ 結束與回饋整合:使用者可配合冥想、呼吸練習與日誌記錄,進行自我優化調節

4. 應用場景

NeurVi 音頻模組已廣泛應用於以下場域:
  1. 睡眠:提升深睡比例、縮短入睡潛伏期
  2. 認知:增進記憶、專注力與資訊處理效率
  3. 壓力:改善情緒波動與自律神經失衡
  4. 神經退化研究:輔助 Alzheimer、Parkinson 非藥物干預方案
  5. 冥想輔助:正念、感官整合與腦波感知訓練

5. 核心技術原理

NeurVi 核心理論結合三大非線性科學模型:
  1. 腦動力論(Brain Dynamics Theory):闡釋節律重組與神經能量轉換邏輯
  2. 零色散非線性共振(Zero-Dispersion Nonlinear Resonance, ZDNR):建立音頻與腦波耦合平台
  3. 混沌同步模型(Chaotic Synchronization):支援跨腦區同步與訊號放大機制

6. 實證研究與學理基礎

NeurVi 技術的設計與應用基礎,來自於多篇跨領域學術文獻,結合腦波同步、神經可塑性、非線性共振與腦機介面技術,為其機制提供清楚的理論架構與實驗佐證。
6.1 腦波同步與神經可塑性
  1. - Liu 等人(2013)指出,40Hz 聲頻刺激能有效誘導大腦 γ 波段的相位同步,促進前額葉與海馬迴之間的神經網絡整合(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, 311, 491–496)。
  2. - Ho 等人(2014)則以 Alzheimer’s 病患為對象,發現音頻刺激可提升腦區間的同步程度,有助於減緩功能退化(Journal of Medical Engineering, Article ID 236734)。
6.2 腦波頻譜與情緒調節
  1. - Liu 等人(2014)研究證實特定音頻可穩定提升 α 與 γ 波振幅,進而改善注意力與情緒控制(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, Vols. 479–480)。
  2. - Ho 等人(2015)則以複合頻率音頻模組,成功降低受試者的焦慮腦波特徵與壓力生理指標(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, Article ID 640107)。
6.3 非線性共振與混沌同步理論
  1. - Ho(1999)提出「零色散非線性共振模型」(ZDNR),證明其可穩定耦合聲頻與腦波頻段(Europhysics Letters, 48(5), 603–609)。
  2. - Ho 與 Liu(2010)進一步以混沌模型模擬神經訊號動態,作為多頻模組設計的基礎(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, 48(5), 535–545)。
6.4 腦功能模擬與記憶應用
  1. - Ho 等人(2012)在空間旋轉任務中發現,音頻刺激能提升 α / θ 波段能量,促進工作記憶與資訊傳遞效率(Health, Vol. 4, Special Issue I, 762–768)。
  2. - Liu 等人(2013)則強調高頻聲波可加強前額葉與頂葉的神經耦合,促進學習潛能(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, 311, 497–501)。
6.5 神經退化疾病研究應用
  1. - Liu 等人(2013)指出 40Hz γ 波刺激可活化 Alzheimer 模型中的神經細胞,並調控 β-澱粉蛋白沉積(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, Vols. 479–480)。
  2. - Ho 與 Lin(2014)則以 EEG 相干性追蹤節律穩定性,顯示音頻介入具預防性價值(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, Article ID 861610)。
6.6 腦機介面與訊號辨識技術
  1. - Liu 與 Ho(2008)探討混沌系統的同步行為,應用於腦波訊號的降噪與模式識別(Int. J. Bifurcation and Chaos, 18(12), 3731–3736)。
  2. - Ho 與 Hsiao(2008)則提出廣義同步模型(Generalized Synchronization),有助於提升大規模神經網絡於腦機介面中的即時適應性(Physical Review E, 77, 016202)。

7. 臨床實驗證據

7.1 SCI 國際期刊發表實驗
研究題目:Brainwave Analysis of Auditory Stimulation from Brain Dynamics Audio Music in Sleep Induction Process(Sensors and Materials, 2025,已接受)
  1. - 樣本數:36 位成人(18 男 18 女)
  2. - 實驗設計:
    1. - Rest(3 分鐘)→ 音頻播放(18 分鐘)→ Rest(3 分鐘)
    2. - 測量:40 通道 EEG(α、θ、δ)、PSD 頻譜分析
  3. - 結果摘要:
    1. - 約 300–500 秒進入 Stage 1,800 秒達 Stage 3 深層睡眠
    2. - α / θ 波段能量顯著提升並維持放鬆效應
    3. - 音頻結束後未立即清醒,顯示放鬆延續效益
7.2 研究貢獻
  1. - 本研究為首度以高密度 EEG + Welch 頻譜法驗證腦動力理論實效
  2. - 實驗設計符合睡眠醫學標準,具臨床可遷移性

8. 國際專利與法規聲明

  1. 台灣發明專利:I816611、I839664
  2. 台灣新型專利:M626473、M639393
  3. 日本發明專利:JP Patent No. 7560173
  4. 日本新型專利:JP Utility Model No. 3240918、3241507
  5. 大陸發明專利(証書號第8145410號)
產品定位聲明:NeurVi 非醫療器材,不具診斷、治療或預防疾病功能,僅作為大腦節律優化、情緒壓力舒緩與睡眠輔助之智慧健康工具。使用者應視個人狀況審慎使用。

9. 技術未來發展方向

  1. AI 整合式個人化節律建模平台
  2. 即時回饋式數位冥想與睡眠系統
  3. 可穿戴 EEG 音頻模組與手機串流介面
  4. 音頻教練課程模組化、企業冥想導入方案
  5. 國際 BCI 應用整合(教育、照護、運動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