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論概述

大腦動力論(Brain Dynamics Theory)為 NeurVi 音頻科技的理論核心,其研究目的在於從物理學與神經科學的交叉視角出發,探索大腦訊號在不同生理與心理狀態下的變化原理。該理論已獲台灣與日本的發明與新型專利認證,並於 SCI 期刊發表,是 NeurVi 所有音頻模組與神經節律設計邏輯的根據與演算法基礎。其應用範圍包括睡眠調節、神經可塑性應用、預防性神經調控、以及腦波能譜相關技術。
neurvi

專利證書

NeurVi 技術所依循的大腦動力論理論基礎,已取得以下專利認證:
  1. 台灣發明專利號:I816611、I839664
  2. 台灣新型專利號:M626473、M639393
  3. 日本發明專利號:Japanese Patent No. 7560173
  4. 日本新型專利號:Japanese Utility Model No. 3240918、3241507
  5. 大陸發明專利(証書號第8145410號)

核心理論架構:三大定律

➊ 第一定律:大腦基態能量定律
此定律指出,大腦在睡眠期間會進入最低能量基態,以進行深層修復與重整,是維持神經系統功能穩定的關鍵。NeurVi 的音頻模組利用特定頻率組合模擬這一基態的頻譜特性,輔助使用者進入較為平穩、易入眠的節律環境,建立日常入眠與神經放鬆節奏。
➋ 第二定律:大腦刺激回饋機制定律
此理論認為,大腦在接收到音頻刺激後會依據其內在狀態,產生相對應的神經反應回饋,進而自我調整功能。NeurVi 將此反饋機制應用於音頻模組設計,針對不同神經需求區段(如警覺、處理、放鬆)匹配不同頻率範圍與能量結構,進而達成神經狀態誘導的可能性。此設計非屬醫療行為,旨在作為認知節律輔助與日常使用者神經平衡支持工具。
腦波頻率功能區如下:
  1. 高頻腦波 → 警戒區(提升注意力、感知敏銳度)
  2. 中頻腦波 → 資訊交換區(語言處理、問題分析、邏輯推理)
  3. 低頻腦波 → 修復區(與放鬆、睡眠、生理重整相關
➌ 第三定律:大腦工作與自動休息機制定律
此定律說明,當大腦長時間處於高負荷狀態時,會自動釋放內部調節訊息,促使神經回到休息狀態,避免出現過載性傷害。NeurVi 音頻模組根據這一理論,在設計中預留對應緩衝機制的頻率組合,作為過勞狀態的非侵入式提示與自我節奏過渡的引導參數。

技術意涵與應用潛力

大腦動力論為 NeurVi 音頻科技提供了明確的神經節律設計基準,並且具備跨應用領域的擴展潛力,包括但不限於教育集中力輔助、壓力管理策略介面、睡眠品質支持模組與神經可塑性互動應用。其技術本質為基於神經節律反應特性所設計的非侵入式聲音介面,未涉及臨床診斷或治療功能。

NeurVi 方法論中的角色

在 NeurVi 全體系中,大腦動力論不僅是理論框架,更是我們開發每一組音頻模組、每一項介面回饋設計的基礎座標。我們相信,唯有來自腦本身節律邏輯的技術,才有可能真正與身心產生回應與互動。NeurVi 所提供的所有產品與內容,皆建立於此一神經節奏邏輯與能量響應模型之上,是現代聲音科技介入神經福祉應用的實證化嘗試。